中国古代皇帝、皇后的谥号为什么那么长?
-
“美谥”:例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等。
“平谥”:例如,怀、悼、哀、闵、思、殇等,有同情的意思。
“恶谥”:例如,厉、灵、炀等,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唐朝之后,谥号字数越来越多
唐朝之后,尤其是唐玄宗之后,谥号开始逐渐失去盖棺定论的作用,开始沦为帝王满足虚荣心的工具,再加上又经常加谥,这也导致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的时候,为其加谥号文武圣皇帝,这时采用的是三字谥法,并未打破规矩。但唐玄宗在天宝八年(749年),又为其加了一个“大”字,变成了文武大圣皇帝,开始打破规矩。而在天宝十三年(754年),又加上了“大广孝”三字,结果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就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足足七个字。
虽然唐朝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谥号越来越长,但字数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是越往后越长:
1、唐朝时期,多采用五字、七字:例如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唐顺宗李诵的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都是七字谥号,而唐代宗李豫的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唐德宗李适的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则都是五字谥号。只有唐肃宗李亨和武则天比较例外,一个是九字、一个是四字。
2、宋朝时期,多采用十六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3、元朝时期,除忽必烈采用六字外,基本采用四字:例如元武宗海山的谥号“仁惠宣孝皇帝”、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谥号“圣文钦孝皇帝”。
4、明朝时期,除朱元璋为21字外,其余基本采用17字:例如明成祖朱棣的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5、清朝时期,除努尔哈赤为25字外,其余基本采用23字:例如清圣祖玄烨的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清世宗胤禛的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