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的菲律宾国王墓是怎么来的?外国元首墓为何在中国
-
苏禄使团在北京受到了盛情款待,逗留27天后启程回国,朱棣又一次御赐了金银珠宝、金镶玉带、金绣蟒衣等物品,并派遣太监一路护送其回国。
但不幸的是,船队沿金杭大运河行至山东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突然染病,于1417年9月13日去世。
消息传回明廷后,朱棣异常悲痛,派礼部郎中陈世启携祭文赴德州,下旨“择地以王礼厚葬”,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赐谥号“恭定”。
第二年,朱棣亲自为东王墓题写了碑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
在东王的葬礼结束后,其长子都马含遵照朱棣的谕旨,“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回国继承了王位。其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剌及王妃葛木宁等10 人留下守墓。
守孝期满后,这些人不愿回到国内,明廷对他们实施了大量的优抚政策,除了“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外,还每月给付口粮布匹和银两。同时,明廷还从外地迁来马、夏、陈3户回民以供他们役使和通婚。后来,东王妃葛木宁和两位王子去世后,分被别葬在东王墓地两侧。
在历史上,苏禄国王墓几经天灾人祸,数度被毁,后又被多次修复。
清道光三年,决口的大运河把德州变成了一片泽国,大多数北营村的百姓被迫外迁。但仍有部分苏禄国王的后代选择了坚守。他们勇敢地重建了家园,世代在此守候先祖之墓。
(朱棣剧照)
民国六年六月,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了德州,“水绕城垣,仅露七砖”,全村仅剩9户人家死里逃生。苏禄王墓也遭受重创,御碑楼、御碑、华表、翁仲、石兽无一幸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在苏禄王墓的宝顶上修建了碉堡,1945年底被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苏禄王墓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并划拨专款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到现在为止,苏禄王墓已成为了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瞻仰这位在历史上为中菲关系做出贡献的已故国王,也亲身见证了这座象征着中菲友谊的历史丰碑。
至于菲律宾历任总统是否前来参拜这位国王,确实没有。这并非是宣传不到位,也不是菲律宾不重视,而是由于其国内的历史原因,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产生的。
不过,在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专程来到德州,瞻仰了王墓,并会见了东王后裔。
1995年,东王后裔来德州拜祭了苏禄国王墓。2007年,菲律宾一位副省长也到访德州,并祭扫了苏禄王墓。
最近一次祭拜是在2017年,在德州举办了“纪念苏禄东王首次赴华600周年”活动,苏禄东王后裔一行20多人来到墓前,祭拜了苏禄东王墓、王妃及王子墓。
(参考资料:《明史》《德州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