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世界杯决赛_2018俄罗斯世界杯 - dzlpgs.com

吞了Uber、输给Uber,滴滴到底垮在哪里?

滴滴与Uber的商业模式分析及对比

在互联网经济主要商业模式中,电商平台和本地服务(外卖&到店)已广受研究,而本地出行领域尚未深入探讨。随着滴滴发布财报且可能重新上市,以及Uber股价持续走高,本文将剖析两家公司在本地出行业务上的差异及其背后原因。

一、滴滴与Uber为何表现迥异?

滴滴和Uber均为各自市场中的龙头公司,但自2021年滴滴上市后,两者股价走势出现分化。滴滴股价长期低迷,仅相当于上市市值30%左右,而Uber股价不仅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还创下历史新高。

从业务规模看,疫情后滴滴与Uber的网约车业务(GTV)差距扩大。疫情前,滴滴GTV约为Uber的0.6-0.7倍,而在后疫情时代,这一比例降至0.5-0.6。利润方面,Uber adj.EBITDA利润率显著优于滴滴,并持续提升。

二、滴滴与Uber的核心差距在哪里?

滴滴与Uber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海外市场的拓展。

1、中国与美国网约车复苏趋势对比:

根据交通部数据,2023年中国网约车订单量较疫情前增长6%,而美国整体网约车成交额略低于2019年的高峰水平。这表明中国市场需求复苏并不逊于美国。

然而,Uber在美国本土市场的市占率并未明显提升,其增长更多依赖海外市场。

2、本土市场份额演变:

滴滴和Uber在本土市场均呈缓慢丢份额的趋势。Uber市占率从2016年的85%降至2022年的70%左右,而滴滴因疫情及监管事件影响,市占率一度下降至7成以上,虽有所反弹但仍低于历史高点。

综上,滴滴与Uber的核心差异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力。

三、网约车商业模式的天然缺陷

网约车作为成熟的互联网平台经济模式之一,存在以下先天缺陷:

变现途径单一:网约车仅有“物流”价值,利润空间有限。

工具属性强:缺乏营销推广功能,广告变现困难。

规模效应有限:网约车边际效应仅限单座城市范围内,规模效应有清晰上限。

相较电商和外卖,网约车无法通过“高频打低频”有效拓展其他业态,用户打开频率较低,难以实现流量变现。

总结来看,滴滴与Uber的竞争差异主要源于海外市场拓展能力和商业模式优劣。网约车业务的利润空间有限,未来需依靠技术革新(如自动驾驶)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