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R 禁止访问了,但是我已经做好的研究还能发表吗
-
「Pubmed 会被禁用吗?被禁用了怎么办?」
事情已经这样了,恐慌实在是没有必要,我们还是要冷静下来规划自己下一步怎么办?
基于 SEER 数据库做的文章还能发表吗?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如果你手上有已经完成了 SEER 数据分析待投稿的文章,不妨继续投稿试试,录用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首先,无论是 NIH 官网的公告还是 SEER 官网的《研究数据使用协议》,都没有明确规定中国学者不能发表基于 SEER 数据库进行的研究成果。
我们也发了邮件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政策办公室询问,如果我们在禁令发布前已经通过正规流程注册账号进行了数据下载并完成了分析,那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发表,坐等回复,小编会第一时间同步回信消息。
除此之外,我们在 Pubmed 数据库进行检索会发现,在禁令生效后的 4 月 9 日,依旧有期刊在发表中国学者基于 SEER 数据库进行的研究。
且小编去仔细看了期刊的出版政策,并未提及禁止中国学者发布基于 SEER 数据库研究的消息。
所以要是手上有进行到一半研究的学者们,先别放弃,打一个时间差,尽快将手中的成果投出去,发表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再者,全世界两万多本期刊,也不全是美国的啊,选择其他国家和国内的期刊投稿也可以啊。
其他数据库是否会被禁用?
目前除了 SEER 数据库还有另外几个基因相关数据库访问受到限制。但国内学者用的比较多的 NHANES、MIMIC、GBD 等数据库和 Pubmed 都还能正常访问和下载数据,没受到影响。
但这些数据库未来会不会被禁止其实谁都说不准,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挖尽快投出去,打一个时间差!
美国限制中国学者访问其公共数据库的政策,本质上是近年来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体现。这类政策通常以「 国家安全」 为名义,但背后也涉及技术主导权、数据主权和地缘政治博弈。
美国的数据封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可能造成技术依赖领域的阵痛,但长期看,它将迫使中国科研体系:
1.减少对单一数据源的依赖,增强韧性;
2.倒逼本土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如中国独特的人口规模、疾病谱优势);
3.推动科研范式创新(如隐私计算、区块链确权技术的应用)。
参考资料:
1.https://grants.nih.gov/grants/guide/notice-files/NOT-OD-25-083.html
2.https://seer.cancer.gov/data-software/documentation/seerstat/nov2023/seer-dua-nov2023.html
3. https://doi.org/10.1093/gastro/goaf03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