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11个皇帝,他们的陵墓在南京哪些地方?
-
北极阁(鸡笼山)东麓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鸡鸣寺。
北极阁(鸡笼山)南麓朱元璋设国子监,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所在地为明国子监西北一部分旧址。
故此,鸡笼山之阳大约指今鸡鸣寺山及北极阁以西的鼓楼岗一带。
1972年,南京大学考古系在鼓楼岗南麓西段的南大北园发掘了一座东晋早期大墓,从墓葬所在位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等分析,可能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的建平陵。
这个陵区一共葬有四个皇帝,即元帝司马睿(建平陵)、明帝司马绍(武平陵)、成帝司马衍(兴平陵)、哀帝司马丕(安平陵)。
东晋帝陵分区,其实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聚族而葬,并且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确定不同的埋葬区域。
这个陵区在三个陵区中靠建康城右上首,因此是最尊崇的。为什么?
因为东晋帝王陵墓也是以长者尊者居右为原则。
而葬在此处的四个皇帝,晋元帝是开国皇帝,明帝、成帝、哀帝三人都是以长嫡长子身份入继帝统,从血统上看,他们和元帝是嫡直系,是中兴正统。
所以把他们都被葬在了建康城右上首的鸡笼山之阳。
疑为晋元帝建平陵示意图
第二个陵区在钟山之阳,也就是紫金山南面的山脚下,即文献中常见的“东陵”。
具体位置则是钟山余脉富贵山一带。
1960年,南京文物部门在太平门内富贵山南麓东段发现了晋恭帝玄宫石碣。
1964年又在石碣西约400米处发掘了一座东晋晚期大墓,有人认为墓主是晋恭帝,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可能是安帝或孝武帝。
在此陵区葬有五位皇帝,即康帝司马岳(崇平陵)、简文帝司马昱(高平陵)、孝武帝司马曜(隆平陵)、安帝司马德宗(休平陵)、恭帝司马德文(冲平陵)。
这五陵中除康帝外,其余四帝实一系相承,以旁支继位。
康帝为成帝同母弟,简文帝为明帝异母弟,因此,都别辟新的陵区以示血统上的区别。
而这五帝在皇族系谱上都属旁支,葬在建康宫城左下首的钟山之阳,地位应是亚于鸡笼山陵区的。
第二个陵区大致范围
第三个陵区在幕府山之阳,也就是幕府山南面的山脚下,即文献中的“北陵”。
其大概位置在今中央门外郭家山及其东西一线。
郭家山一带先后出土的一些买地券刻文中均有“莫府山”等语。
1981年,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发掘了一座东晋中期大型墓葬,墓主就是穆帝司马聃。
穆帝司马聃是康帝
司马岳
的儿子,康帝葬在了钟山之阳,穆帝的永平陵为什么要远离建康宫城,孤零零地葬在幕府山陵区?
也许这和继穆帝之后登基的哀帝司马丕有关,哀帝是穆帝的堂兄,血统非穆帝直系。
此外,穆帝时期礼制(特别是葬礼)似乎有较大的变革,据文献记载,东晋诸帝多承袭洛阳西晋帝陵“不封不树”的传统,都是“阴葬不起坟”,独穆帝一陵明确记载是起坟的,坟周四十步,高一丈六尺。
第三个陵区大致范围
因遵守司马懿立下的身后“不坟”、“不树”、“不谒”的“三不”遗嘱,东晋诸帝的陵寝大都“平葬不起坟”,葬埋从简,因此湮没无闻,虽偶有出土,但墓中埋葬的是哪位皇帝,则是千古之谜,千年来仅有一座被确认。
那么,东晋帝陵地面上有无建筑呢?
曾有人为孝武帝写哀策文,内中说:“园陵既卫,威灵赫赫,子来既构,寝庙弈弈。”
而晋元帝为晋王时,追尊亡妻虞氏为王后,有人上奏认为王后应别立一庙,元帝说:“现在宗庙还没有建成,不宜更有兴作,就在陵上修饰一下已有的房子作为庙就可以了。”
据此可见,东晋钟山西南的晋五陵原来是有神道和寝殿建筑的。
但是迄今为止东晋帝陵前为什么还没有发现任何遗物呢?
极有可能是晋武帝司马炎下达石兽碑表的禁令后,对后世起了较大的抑制作用。
东晋帝陵神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有可能是木制的,容易腐烂而难以保存。
不过,唐李商隐《晋元帝庙》诗中却谈到了东晋帝陵前是有石刻的:“弓剑神灵定何处,年年春缘上麒麟。”
历史真相如何,尚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东晋大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